2025 年 9 月 25 日,印尼知名鞋企 Bata(PT Sepatu Bata Tbk)在股东大会上决定取消鞋类生产业务。
10 月 8 日,公司向交易所正式披露此项变更。
印尼工信部随后表示,Bata未来将专注于电商与零售业务。
这家有94年历史的本土鞋厂,正式退出制鞋环节。
从制鞋厂到品牌商:章程删除制造业务范围
9 月 25 日,Bata在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修改公司章程第3条,删除“日常鞋类工业(制造)”的经营范围,同会还审议并调整了董事会/监事会构成。
相关《会议纪要摘要》于 10月 8 至 10 月 10 日间陆续对外披露并被媒体引用(IDX 文件编号056/BATA-CS/X/2025)。
印尼工信部发言人Febri Hendri Antoni Arief在 10 月 9日 回应:“Bata选将聚焦 e-commerce(非制造)。”
其实早在 2024 年 4 月 30 日,Bata就已关闭了主要生产基地 Purwakarta。
这不是‘暂缓’,而是退出自营制造。这意味着未来只做品牌/零售+外包生产,生产交由外部代工厂完成。
为什么不再“做鞋”
公司财报与媒体分析普遍认为Bata 不再自产,是为了止血(媒体与财报解读)。
工厂利用率低,生产成本高,订单起伏又大。公司扛不住了。提前关掉 Purwakarta 工厂、裁员、缩编,都是为了减亏。
多家媒体提到三点原因:亏损连年、需求下滑、人工与原料成本上涨。
公司选择轻资产模式,也就是不再自产,把鞋交给外部工厂做。这样可以省下设备、人力、库存等固定开销。
同时,Bata要把重点放在电商和O2O(线上下单、线下提货)上。线上能直接接触用户,方便测试款式、控制库存。
但代价也不小。品牌要依赖平台导流,平台费和退换货成本都在涨。进口代工的运费和关税也吃掉利润。
对印尼市场来说,轻资产不算新鲜。但对 Bata 这样的老牌企业,是一次全盘重建。
这不是升级,而是自保。真能翻身,还得看现金流和库存转得动。
对产业链有何影响
Bata 不再自产,产业链也随之调整。
未来的 Bata,更像一个品牌商,而不是生产商。
货源:靠外部工厂供货,重点是找稳定、有认证的本地或区域代工厂。
渠道:主打线上电商和 App,配合第三方平台导流;线下门店转为展示和交付。
运营:优先处理库存、调整产品结构,用直播和促销清货,再逐步拓展品类和客群。
政府方面也表态“无需担忧”。印尼工信部称,行业整体还有韧性。换句话说:Bata“走了”,系统还在。
成败关键,全看细节
结果好不好,要看几个关键条件。
如果一切顺利:Bata 成功提升线上占比,退货率不高,外包工厂供货稳定,还能谈下好价格和账期——那轻资产模式确实能减压,品牌也可能重新吸引年轻用户。
但也可能翻车:平台抽成上涨,海外供货不稳,产品更新慢、只能靠清库存撑场——那线上增长也救不了毛利,反而加速门店流失,品牌印象越来越“过时”。
能不能转型成功,Bata 还得靠自己把细节打牢。
变数还不少,三点最关键
电商成本怎么控制
平台抽成、买流量的成本,还有仓储和配送费用,这些加总起来,直接影响毛利。一旦失控,线上做得越多,可能亏得越快。
代工鞋能不能接住定位
外包后,鞋的尺码、做工能否稳定,产品价格带还能不能贴住核心客群——尤其是中高端线。出问题的话,复购率会下滑。
政策、汇率和运价的外部风险
进口鞋的关税政策、汇率波动,以及海运费变化,都会影响成本结构。如果这几项都往不利方向走,电商增量可能直接被吞掉。
接下来该盯什么
电商占比够不够高(2025 Q4–2026 H1):关注公司披露或媒体引用的电商营收占比。如果能超过 35%,说明线上策略开始见效。
门店有没有撑住(2025 Q4–2026 H1):看直营和加盟门店的净变动。如果净关店控制在 10%以内,说明线下系统没垮,转型阵痛可控。
进口量变没变(2025 Q4–2026 Q2):追踪 HS 64 类别鞋类的进口量和平均单价。能反映 Bata 对外部供货的依赖程度,也能看出价格带有没有上移或下探。
盈利是否修复:关注毛利率/营运资金周转的季度变化,检验“轻资产能否止血”。
结语
Bata 不再“做鞋”,而是专心“卖鞋”。
但在品牌逐渐老化、线上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背景下,这场转型,是无奈求生,还是重新出发?你怎么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