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22届国际鞋业技术大会上的致辞
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碧
2025年9月
尊敬的各位业界同仁、全球鞋产业链精英:
大家上午好。非常荣幸应邀参加第22届国际鞋业技术大会。首先,对大会时隔12年后再次在中国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。这是中国鞋业科技界的盛会,也是全球鞋业科技界继往开来的盛会。
当前,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,全球鞋业产业链、供应链进入加速重构期。与此同时,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实现历史性交汇的时间节点,科技创新不断突破、绿色转型持续深化,AI和绿色低碳等新技术供给正在为中国和全球鞋业的发展,注入全新的动能。
接下来,我将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——“AI时代的鞋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”,从三个维度分享一下个人的理解与思考。
一、直面挑战 持续创新
材料是制鞋行业的基础,也是鞋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。从成本结构角度分析,各类材料占制鞋生产成本的60%~70%;从碳足迹角度分析,材料的碳足迹占鞋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70%~80%。回顾鞋业发展史,各类鞋用材料的持续创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
以鞋底为例,在过去的10年间,鞋底技术创新尤为活跃。从2013年起,国际品牌首次将ETPU(膨胀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)应用于中底,大幅提升了鞋产品性能,如轻量、回弹和缓震等。到了2016年,各头部鞋企将PEBA(热塑性聚酰胺弹性体)应用于跑鞋中底,鞋类功能性再次大幅提升。此后,TPEE(热塑性聚酯弹性体)这类性价比更高的材质,也得到了快速推广。
国内鞋企也同时在鞋材创新中持续发力。例如,李宁的超䨻科技(Ultra Bounce)、安踏的氮科技(Nitroedge)、匹克的态极科技(Taichi)等,都为鞋类功能性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另外,以浙江华峰为代表的鞋材企业将CPU(浇注型聚氨酯)引入鞋大底材料中,其止滑和耐磨性能较传统橡胶大底更为优越。
鞋材的科技创新让鞋子具有更好的舒适性与更强大的功能性,更好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,同时也让人类拥有了不断突破运动极限的能力。举个例子,在2019年,马拉松选手基普乔格穿着PEBA超临界发泡工艺的碳板跑鞋,首次使人类在马拉松的成绩挺进2小时大关。这便是科技改变世界的有力证明。
二、AI赋能 新质发展
当前,我们正亲眼见证,也正在共同推动AI与鞋业的深度融合。在设计端,AI能够在几秒时间内完成百万级潮流数据的分析,生成创意方案,让个性化定制成为现实;在打样和生产端,虚拟打样减少了反复试错,智能机器人和视觉检测把控品质;在供应链端,AI 动态预测需求,优化库存周转;在营销端,它能生成广告、匹配人群,实现精准投放和自动补货;在消费端,从AR试穿到智能客服,AI重塑了消费者的每一个体验环节。
据我了解,中国一些知名运动品牌已经走在前沿。通过AI辅助设计系统,他们能快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,最快4天就能完成设计与打样。而传统流程往往需要3到6轮实物打样,耗时至少一个月。可以说,AI正在让鞋业实现更高效的设计、更精准的营销、更优质的客户体验。
三、可持续范式 从责任到竞争力
低碳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,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。在这方面,制鞋产业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。随着科技发展,整鞋的碳足迹不断量化,碳排放量也在不断降低,甚至出现了零碳鞋的概念。
同时,各类低碳材料也备受关注。截至2022年,化学工业产品中,生物基产品的销售额占比接近10%。2023年,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28次缔约方大会首次将“摆脱化石燃料”写入文本。可回收、可降解、可循环是制鞋行业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。
与石油基材料相比,生物基鞋用材料可再生、碳排放大幅减少,成为当前热点之一。废革屑、桉树纤维、甘蔗渣、蓖麻、咖啡渣和玉米秸秆等众多生物基材料,在鞋革产业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。
例如,我的团队利用胶原重组技术,将废弃皮革重新制造成性能优良的皮革材料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。西安交通大学张立群教授团队推出了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材料,用其生产的鞋底在特定条件下110天内的降解率可达到70%以上。李宁公司在此基础上,推出了可全降解的专业运动鞋。
各位代表,技术创新需要更多国际合作。我们可以想象,当巴西热带雨林的天然橡胶融合融合德国工业4.0的精准成型,当意大利匠人百年传承的手工技艺与中国AI智能制造实现跨时空对话,我们会创制什么样的奇迹。鞋业文明的每一次跃迁,都源于对科技的执着信仰。
我相信,今天我们在此讨论的每一小步创新,都将为全球鞋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最后,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,谢谢大家!